第五章结膜病

netecflash 2002-07-23 17:20

[这个贴子最后由netecflash在 2002/07/23 09:21am 编辑]


第一节  结膜炎概述
  一、病因
  结膜炎(conjunctivitis)是常见的眼病、其病因可归纳为两大类。
  (一)传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氏体等所引起的结膜炎。可经空气、灰尘、水或污染的手、毛巾、用具等途径传染而来,也可由邻近组织的病变波及,如眼睑、泪器、角膜、眼眶等的炎症。
  (二)非传染性:由机械性、物理性(热、辐射、电)、化学性(酸、碱)等物质的刺激而来,也可因过敏反应而引起,如泡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药物过敏性结膜炎等。
  二、分类
  按病情及病程的不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衣原体性、病毒性、真菌性及变态反应性等。
  三、临床表现
  (一)自觉痒、烧灼、异物感。除非侵犯角膜,一般无剧疼。
  (二)充血:睑、球结膜均充血,为结膜炎的主要体征,但必须与睫状充血鉴别,以免误诊。
表5-1 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的鉴别
  结膜充血 睫状充血  
性质 浅层结膜血管的充血状态 深层前睫状血管的充血状态
部位 以穹窿部最显著 以角膜周围最显著
颜色 鲜红  紫红
形态 血管呈网状,粗而弯曲,互相吻合,压迫褪色,可随结膜移动 血管细直,不分支,不吻合,压迫不褪色,不随结膜移动
疾病 见于结膜疾病 见于角膜、虹膜睫状体、巩膜疾病及青光眼
  (三)分泌物:急性炎症时,分泌物多为粘液、粘液脓性或膜性;慢性炎症时,则多呈丝状或泡沫状,附着在睑缘及眦部。
  (四)水肿:炎症急剧者,可以出现球结膜水肿、出血、甚至眼睑红肿。
  (五)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为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睑结膜上皮组织增生,出现乳头肥大,如果结膜上皮下尚有淋巴细胞局限性聚集,呈半球形隆起,即为滤泡形成。
  (六)耳前淋巴结肿大,病毒性者常引起此症,有压痛。
  四、预防
  (一)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用手揉眼,不用别人的手帕,毛巾。
  (二)集体卫生:提倡流水洗脸,当发现“红眼”患者时,应进行隔离,对患者用的面盆、毛巾可用开水烫及煮沸消毒。加强理发店、游泳池的卫生管理,公用毛巾要做到用一次消毒一次。如有“红眼”暴发性流行,游泳池应暂停开放。
  (三)环境卫生:消灭苍蝇,改进防尘设备。
  (四)加强卫生宣传:利用电视、广播,进行卫生宣传,教育群众自觉讲究卫生。
  五、治疗原则
  (一)治疗原则在于控制炎症,阻止其蔓延扩散,以局部用药为主。
  (二)禁止包扎患眼,因包扎可使分泌物滞留,结膜囊内温度升高,有利于致病菌的繁殖。
  (三)冲洗结膜囊。结膜囊内分泌物多者应清洁冲洗,常用的冲洗剂为生理盐水或3~4%硼酸溶液。
  (四)防止健眼感染,两眼同时用药,先点健眼,头偏向患侧,勿使患眼分泌物流入健眼。
第二节  细菌性结膜炎
  一、急性卡他性结膜炎(acute catarrhat conjunctivitis)
  (一)病因
  本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俗称“红眼”或“火眼”。常见的细菌有科一韦(Koch-Weeks)杆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多在春夏暖和季节流行,但由肺炎双球菌引起者多见于冬季。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1-3天,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先后相隔1-2天发病。患者自觉刺痒及异物感,进而烧灼、畏光、眼睑因肿胀难于睁开。有时因分泌过多感到视力模糊,出现虹视,除去分泌物后,视力立即恢复。
  2.分泌物为粘液或粘液脓性,可粘着睑缘及睫毛,晨起封闭睑裂。重者分泌物中的纤维蛋白凝成乳白色假膜,附着在睑膜结膜的表面,很易用镊子剥离,留下有轻微的出血面,但无组织缺损。检查时,应与真膜区别,后者呈灰黄色,由白喉杆菌引起,为大量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的结膜凝结而成,不易剥离,如强行除去,其下露出溃疡面,引起出血及组织损伤,临床上叫做膜性结膜炎。
  3.睑球结膜充血,以睑结膜及穹窿结膜最明显,有时尚可合并球结膜水肿,眼睑红肿。由科-韦氏杆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者,结膜下常有出血点,球结膜水肿。
  4.发病3-4天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约两周痊愈,可并发边缘性角膜浸润或溃疡。
  (三)治疗
  1.点抗生素眼药水,0.25%氯霉素、0.5%金霉素、0.4%庆大霉素、1~2.5%链霉素,0.5%卡那霉素,每1~2小时一次,晚间涂以抗生素眼膏,也可用15%磺胺醋酰钠及5%磺胺嘧啶眼液或眼膏。必要时早期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或检查致病菌并作药敏试验。
  2.分泌物过多,可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水冲洗,每日2~3次。
  3.禁忌包扎及热敷。
  4.治疗必须及时、彻底,在症状基本消退后,尚应继续点药1~2周,以防转成慢性或复发。
  (四)预防:见结膜炎概述。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也应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二、慢性卡他性结膜炎(chronic catarrhar conjunetivitis)
  (一)病因
  1.感染因素: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未完全治愈而转为慢性;可开始时感染的细菌数量不大,病菌毒力不强,或病人抵抗力强,在发病之初症状轻微,病人不予注意,迁延为慢性。Morax-Axenfeld双杆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可引起此病。
  2.非感染因素:不良环境的刺激,如异物.风沙.烟尘.强光等;其它眼病的影响,如倒睫.泪道堵塞,睑板腺分泌旺盛,睑缘炎.屈光不正.隐斜视等;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烟、洒过度或长期应用某些刺激性眼药或化妆品,均可成为慢性结膜炎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患眼刺痒、灼热感.刺痛.异物感。晚间或阅读时较显著,且有眼疲劳感。分泌物不多,常为粘液性,晨起时易将眼睑粘着。也有感觉眼部干燥者。病人自觉症状往往较客观检查所见严重,但也有无任何不适者。
  2.体征:轻者仅有结膜稍充血,但持续日久者,泪阜部及睑结膜略显肥厚,睑缘轻度充血,白天眦部有白色泡沫状分泌物。
  (三)治疗
  首先是去除致病因。其次是滴0.25~0.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3次。如为葡萄球菌感染,则可滴用氯霉素或磺胺醋酰钠眼药水。久治不愈者,应作屈光及眼底检查,并给予适当矫正。
  二、淋菌性结膜炎(gonococcal conjunctivitis)
  (一)病因
  由淋球菌引起。成年人主要为淋菌性急性尿道炎的自身感染,单眼多于双眼。新生儿则为产道感染,常双眼同时发病。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2~4天,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因分泌物特多且为脓性故又称脓漏眼。眼睑肿胀,结膜水肿,病情发展急速,4~5天达高潮,3~6周才渐消退,可并发角膜溃疡和穿孔。一般新生儿的病情较成年人为轻。
  (三)治疗
  1.结膜囊冲洗:脓性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或多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结膜囊,冲洗时患者头歪向患眼侧以防健眼被传染。
  2.青霉素制剂:局部可点1%的硫苄青素液,3~5分钟一次,全身肌注青霉素,待症状消失后继续点药数日。
  3.淋必治(Jrobicin):对青霉过敏或耐药者可肌注淋必治2g一次,对顽固病例可肌注两次。
  (四)预防
  1.病人严格隔离,一眼患病,健眼戴透明眼罩,眼鼻侧要封严,颞侧开放透气。
  2.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并专用,用过的敷料要烧掉。
  3.患者不能到公共场所,小便或接触眼后手要消毒以防传染给他人及健眼。
  4.患者淋菌性尿道炎的孕妇,产前应治愈,婴儿出生后应立即用抗生素眼液或1%硫酸银点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发生。
  5.医护人员在诊治病人时应戴保护眼镜。接诊后应及时用消毒液洗手。
第三节   病毒性结膜炎
  一、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E.K.C )
  (一)病因:
为腺病毒8型,19型及37型所引起。其中8型多见,传染性强,曾引起世界性流行。
  (二)临床表现
  初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继则出现角膜炎。
  1.急性结膜炎期:潜伏期5~12天,多为双侧,一眼先起,常伴有头痛.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自觉有异物感.刺痒,但分泌物少,且为水样。1/3的病员结膜上可见伪膜,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在下睑结膜及穹窿部有多的圆形滤泡,有时结膜下可出现点状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约5~7天后,结膜炎症状逐渐消退。
  2.浅层点状角膜炎期:结膜炎症消退后,有时患者仍感怕光.流泪.异物感及视力模糊。检查时,以1%荧光素染色后,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中心区有很多散在点状着色,上皮下有圆形浸润点,将上皮微微抬起,但不形成溃疡。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浸润逐渐吸收后,常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薄翳,一般对视力无大影响。
  (三)治疗
  以局部用药为主。0.1%疱疹净、0.5 %环胞苷.0.05~0.2%阿糖胞苷或4~5%吗啉双胍(ABOB)等眼药水,白天可每小时点眼一次。在角膜炎期加点0.5%醋酸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每日四次,或用氢化考的松.强的松龙的混悬液作结膜下注射,每次0.2~0.3毫升,可以帮助抑制炎症,促进浸润吸收。抗生素(如氯霉素、金霉素等)点眼每日四次,它们虽然对病毒无效,但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在角膜不染色后,加点狄奥宁液促进混浊吸收。
  许多小流行是起源于医院.诊所被污染的器械或药水,为了预防起见,应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tivitis)
  为一种新型结膜角膜炎,1969年开始流行于东南亚,1971年传到我国,为暴发流行,传染性极强,儿童比成人为轻,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一)病因
  由微小核糖病毒(picorna virus)组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引起。
  (二)临床表现
  与一般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相同,但较为严重。
  1.潜伏期短,约为8~48小时,多数在接触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有较重的怕光、流泪、异物感,甚至眼部有磨痒,刺痛或眼球触痛。
  2.分泌物少,为水样或浆液性。
  3.眼睑高度水肿。
  4.球结膜下出血:发病后2~3天内即见球结膜下有点状、片状出血,重者波及整个球结膜,7~14天后消失,尢以青年人多见。
  5.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起病时即发生,用荧光素染色,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有弥漫细小的点状着色,约一周后,随结膜炎的痊愈而消失。愈后不留痕迹,不影响视力。
  6.耳前淋巴结肿大。
  极少数病人在结膜炎症消退后一周发生下肢运动麻痹。
  (三)治疗
  1.4~5%吗啉双胍(ABOB)点眼,每1~2小时一次。抗生素点眼可帮助抑制细菌感染。
  2.结膜炎症状消退后,角膜上皮剥脱未愈者,可加点0.5%醋酸可的松眼液或0.05%地塞米松液,每日3~4次。
  (四)预防
  此病常在医院内流行,病人所用的物品要严格消毒。
  三、咽结膜炎(咽结膜热)(pharyngo-conjuncetival fever)
  本病以发热(38.5~40°C)、咽炎和单眼或双眼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三联症为其特点。1953年首次在美国流行,1956年陆续传播至欧洲、亚洲,多见于4~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常于夏冬季在幼儿园、学校中流行。
  (一)病因
  由腺病毒Ⅲ型引起,潜伏期5~6天。通过呼吸道或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游泳池传播。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全身无力,体温升高,头痛、咽痛、肌肉痛及胃肠系统症状,咽部充血,淋巴组织增生,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眼部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单眼发病,2~5日后累及另眼。通常无角膜并发症,少数病例伴有角膜上皮下浸润。
  3.病程2天~3周,平均7~10天,预后尚佳。
  (三)治疗
  同流行性角膜炎。
表5-2 三种病毒性结膜炎的鉴别表
       流行性角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咽结膜热
潜伏期    5~12天         8~48小时        5~6天
病原    腺病毒8型为主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   腺病毒8型
发热     有时轻度          有时轻度       明显高热
淋巴结肿大 常有              常有           必有
滤泡        有              有时有        有,且多
角膜病变 浅层点状角膜炎,多在结膜炎消退时出现 浅层点状角膜上皮剥脱,与结膜炎同时出现 浅层点状角膜炎,偶有
第四节    衣原体性结膜炎

--------------------------------------------------------------------------------
  一、沙眼(trachoma)
  (一)定义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偶有急性发作,然后进入慢性过程。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二)病因
  早在1907年在沙眼患者的结膜上皮内即已发现了包涵体,但直到1995年才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利用鸡胚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为沙眼病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沙眼病原体为衣原体的一种,界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简称沙眼衣原体,其抗原性有14种之多,其中A、B、C为沙眼。在卫生条件差的流行区,常有重复感染。原发感染使结膜组织对沙眼衣原体致敏,再遇沙眼衣原体时,可引起迟发超敏反应。这可能是沙眼急性发作的原因,是重复感染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眼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三)传播
  含有沙眼衣原体的分泌物是通过手指,洗脸用水、毛巾、面盆、玩具用及公共场所用具等媒介传播给健康人。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拥挤的居住条件都是沙眼的传播因素。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检查时其特征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于血管扩张,结膜上皮下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使透明的结膜变得混浊肥厚,血管轮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状。
  2.乳头肥大: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
  3.滤光增生: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以后滤泡逐渐增大,变成灰黄色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易被压破,挤出胶样内容。如滤泡过度增殖,可互相融合成条状,滤泡多出现在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而下睑和下穹窿部则比较少见。
  4.角膜血管翳: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称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由于血管细小,必须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方可看见。随病情进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区悬垂下来,形似垂帘,血管翳的末端及周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或小溃疡,血管翳侵及的角膜表面呈灰白色混浊。当上方血管翳向下越过瞳孔区时,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长出血管翳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严重影响视力。(图5-4)
  5.瘢痕形成: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病变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分期:为防治沙眼和调查研究的需要,对沙眼有很多的临床分期方法。我国1979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时,重新制定了以下分期。
  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还制定了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级。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见表5-3:沙眼分期表)。
   表5-3 沙眼分期
期别
依据
分级
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


 
 

 
 

上穹窿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
有活动性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轻(+)
中(++)
重(+++)
 
轻(+)
中(++)
重(+++)
<1/3
13~23
>2/3
<1/3
1/3~2/3
>2/3

  同时确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方法。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 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2~3/4者为(+++),超过3/4者为(++++)(图5-5)。
  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润初期:睑结膜与穹窿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期角膜血管翳。
  Ⅱ期-活动期: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Ⅲ期-瘢痕前期:同我国第Ⅱ期。
  Ⅳ期-完全结瘢期,同我国第Ⅲ期。
  (五)诊断:典型的沙眼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要确诊早期沙眼,必须具备下面条件:
  1.上睑结膜血管模糊,乳头肥大,及滤泡形成等,主要是出现在睑板部上缘,或上穹窿部及内、外眦部。
  2.角膜上缘有血管翳。
  3.必要时作睑结膜刮片,在结膜上皮细胞中可找到包涵体。或培养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六)鉴别诊断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1.睑内翻及倒睫:在沙眼的后期,病变可侵及睑板,因瘢痕组织收缩而变短,加之睑结膜,特别是睑板上沟部位因瘢痕而收缩,遂使睑板向内弯曲如舟状,形成典型的睑内翻倒睫。倒睫亦可单独发生,乃由于毛囊附近受病变侵犯后产生的瘢痕所致。倒睫的长期刺激,可使角膜浅层呈现弥漫性点状浸润,继而上皮剥脱,形成溃疡,称沙眼性角膜炎或沙眼性角膜溃疡,此时病人异物感、怕光、流泪、疼痛、及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作内翻矫正及电解倒睫术,以免造成严重的损伤。
  2.沙眼性角膜溃疡:在血管翳的末端有灰白色点状浸润,一旦破溃,即形成浅层溃疡,这些溃疡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小沟状溃疡。这种由沙眼血管翳所引起的溃疡,与倒睫所引起者,均称为沙眼性角膜溃疡。前者以用药物治疗为主,后者应做手术矫正睑内翻倒睫。
表5-4 沙眼的鉴别诊断表
  沙眼 春季性结膜炎 结膜滤泡症 慢性结膜炎
病因 沙眼衣原体 过敏原 与腺样体质有关 细菌及环境因素
病变部位 上睑及穹窿部结膜 上睑及角膜周围结膜 下睑及下穹窿部结膜 整个睑结膜
结膜病变        
1.表面 不透明,肥厚、血管模糊 肥厚,呈乳白色 不肥厚、不充血,血管清楚 不肥厚、微充血、血管清楚
2.乳头 肥大、密集、粗糙样、 硬而扁平、如铺路砖头其间有沟 无 粗糙不平、绒毛状
 

3.滤泡 半透明、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互相融合、易破 无 透明、排列整齐,圆形、可自行吸收 无
4.瘢痕 有 无 无 无
角膜变化 有血管翳 围绕角膜周围有灰黄色胶样隆起 无 无
结膜刮片 可见包涵体 找到嗜酸细胞 无 无
其他   合并症多,能致盲 多见于春夏,发作时奇痒 可痊愈 可痊愈
  3.上睑下垂:由于上睑结膜及睑板组织增生肥厚,使上睑重量增加;同时病变侵及苗勒氏肌和提上睑肌,使提睑功能减弱,因而发生上睑下垂,治疗仍以沙眼为主。
  4.沙眼性眼干燥症:由于结膜表面瘢痕化,将结膜的付泪腺及杯状细胞完全破坏,泪腺排泄管在上穹窿部的开口也被封闭,粘液和泪液完全消失,结膜及角膜变干燥,严重时结膜角膜呈弥漫性实质性混浊,上皮角化、肥厚,形似皮肤、视力极度降低,此时应点鱼肝油或人工泪液(含有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tose)以减轻结膜、角膜干燥。或行泪小点封闭术,以减少泪液的流出。
  5.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沙眼衣原体侵犯粘膜,可引起泪小管阻塞,或鼻泪管阻塞,进而形成慢性泪囊炎。
  (八)治疗
  1.局部治疗
  10~30%磺胺醋酰钠,0.5%金霉素或新霉素,0.1%利福平分酞丁安(phtobuyon)液点眼,每日3~6次,每次1~2滴,晚间涂以0.5%金霉素或四环素,1%红霉素眼膏。
  2.口服药物
  对炎症广泛,刺激症状明显者,除以上治疗外,可口服磺胺药及抗生素,如磺胺嘧啶、螺旋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及强力霉素等。7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
  3.手术
  (1)内翻倒睫术。
  (2)血管翳手术。沿角膜缘行球结膜环切电烙(或冷冻)术。也有人用氩激光灼烙较大的新生血管。对严重的血管翳可考虑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二、包涵体性结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一)病因:本病是沙眼衣原体中D-K抗原型衣原体所致的结膜炎。此型衣原体能引起子宫颈炎及尿道炎。眼部感染来自生殖泌尿系统。常侵及双眼,为急性发病。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二类
  1.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又称新生儿包涵体性脓漏眼。新生儿出生时,在患衣原体性宫颈炎的产道中受感染,潜伏期5~12天。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肥厚、乳头肥大,主要见于下穹窿及下睑结膜。新生儿结膜的腺样层尚未发育,故2~3个月内无滤泡形成。分泌物为脓性,量多,故应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鉴别,可作涂片检查,如系新生儿包涵体炎,基本不见细菌,并有包涵体。大约2~3周后转入慢性期。晚期有显著的滤泡形成,3个月至1年内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无角膜血管翳。
  2.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又名游泳结膜炎,因为许多患者都有在污染的游泳池游泳史,实际上此病是由沙眼衣原体D-K型泌尿系统感染后污染的手、毛巾或水等传染到眼;有称是一种接触感染。潜伏期5~12天。开始时结膜充血,很快眼睑红肿,耳前淋巴结肿大,穹窿部结膜有很多滤泡,下方最著。结膜因细胞浸润而肥厚。结膜囊有很多脓性分泌物,内含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膜刮片可见包涵体。急性期消退后,结膜仍肥厚、充血、有滤泡,持续3个月至1年,不出现血管翳,不留瘢痕,而自然消退。
  (三)治疗
  磺胺、四环素族或红霉素,口服或滴用均有显著疗效。
第五节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一、泡性眼炎(phlyctenular ophthalmitis)
  (一)病因
  泡性眼炎是结膜上皮组织对某种内生性毒素所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一般认为是对结核杆菌蛋白过敏。常发生在营养失调和有腺病体质的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是对葡萄球菌、肠道寄生虫病等过敏所致。
  (二)临床表现及类型
  1.自觉症状,若仅累及结膜,只有轻度怕光、流泪、异物感;若累及角膜,则有高度怕光、流泪、眼睑痉挛,患儿常以手掩面,躲在暗处,拒绝检查。
  2.根据结节所在部位分为泡性结膜炎,泡性角结膜炎,泡性角膜炎,如三个部位同时或先后出现,则总称为泡性眼炎。
  (1)泡性结膜炎(phlyctenular conjunctivitis)
  球结膜出现一个或数个灰白色结节,直径约1~3毫米,是由浆液性渗出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所组成,结节周围呈局限性结膜充血,数日后结节顶端破溃下陷,1~2周后痊愈。
  (2)泡性角结膜炎(phlyctenular kerato-conjunctivitis)
  上述结节出现在结膜角膜交接处,稍高于角膜,充血的球结膜血管呈扇形散开,愈后角膜缘参差不齐
  (3)泡性角膜炎(phlyctenutar keratitis)
  疱疹位于角膜上,呈灰白色、圆形、边界清楚、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破溃后成溃疡,伴有新生儿血管长入,愈后可留瘢痕,位于边缘的疱疹常形成浅溃疡,反复发作,渐向中央移行,并有束状血管跟随,状如慧星,称束状角膜炎(fascicular keratitis)。痊愈后留有束状薄翳,但血管可萎缩。
  (三)治疗
  1.局部点0.5%醋酸可的松眼液或0.1%地塞米松眼液,每日4次,或结膜下注射醋酸氢化考的松0.2~0.3毫升。晚间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或醋酸氢化考的松眼膏,必要时局部和全身联合用抗生素治疗。
  2.注意营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服核黄素、鱼肝油及钙剂等。
  二、春季性结膜炎(spring conjunctivitis)
  本病为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每逢春夏暖和季节发病,秋凉后自行缓解,翌年春夏季又发,故又称春季卡他(spring conjunctiviti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3~25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对灰尘、花粉、阳光等的过敏反应。可能为变态反应Ⅰ型。轻症者3~4年后自愈,重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
  (一)临床表现与类型
  为双侧性,自觉奇痒、烧灼感,轻度怕光流泪,有粘丝状分泌物。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睑结膜型,角膜缘型,或二者同时存在的混合型。现分述如下。
    1.睑结膜型
  主要侵犯上睑结膜,由于结膜上皮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玻璃样变,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临床所见:开始为睑结膜充血,继则发生许多坚硬、扁平、排列整齐的肥大乳头,乳头间有淡黄色沟,如卵石铺成的路面,结膜面呈淡红或灰色,睑板肥厚变硬,结膜刮片可找到嗜酸性细胞。
    2.角膜缘型(球结膜型)
  围绕整个或部分角膜缘及其附近的球结膜上,发生灰黄色胶状隆起,时间久者,表面粗糙呈污秽色,严重时可围绕角膜缘呈堤状。
    3.混合型:上述二型病变同时存在。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点,发病季节性强,多为青少年,男多于女,病程长,能自愈以及典型的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一般过敏性结膜炎相鉴别。后者多为化学或物理性原因、药物、化妆品及紫外线刺激等引起,常伴有眼睑、睑缘,或全身皮肤湿疹改变,与季节无关,在避开病原接触后好转。实验室检查本病患者的结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上可见嗜酸性细胞,血清和泪液中IgE升高。
  (三)治疗
  由于过敏原不易找到,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1.局部点0.5%可的松液,2~4%色甘酸二钠液,每日四次有显效,但不能防止复发,1:5000肾上腺素点眼亦可减轻症状,抗组织胺药物也有帮助。
  2.对顽固病例可用β线放射治疗,或用冷冻疗法。
第六节   结膜变性
  一、翼状胬肉(pterygium)
  (一)病因
  原因不明。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多发生于室外工作者。
  (二)临床表现
  初起时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渐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多发生于鼻侧,颞侧者较少,伸向角膜时,可侵及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羧肉本身可分为三部分。在角膜的尖端为头部,跨越角膜缘的为颈部。伸展在巩膜表面的宽大部分为体部。
  胬肉可长期稳定,无明显充血,组织肥厚,头部稍显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润,胬肉不断向角膜中央推进,称为进行期。
  多无自觉症状,但当胬肉向角膜中央时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角膜有溃疡或烧伤后球结膜与角膜发生粘连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它可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方向、是静止性,仅头部与角膜粘连。
  (三)治疗
  1.静止期:无症状不必治疗。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0.25%氯霉素与0.5%可的松眼药水、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进行期:一般先采用以上药物治疗,如进展较晚,应作手术治疗,但手术后有5-20%的复发率,因此术后可点1:2000噻替哌液,0.5%可的松液,或用丝裂霉素(mitomycin)液(0.2mg/ml),一日三次共一周,或β射线(90锶)照射,以防止复发。
  二、睑裂斑(pinguecula)
  是由睑裂部球结膜长期暴露及老年性变性所致,位于角膜两侧,为黄色三角形隆起,基底朝向角膜缘,一般内侧较为明显,稍隆起,球结膜充血时,因睑裂斑内无血管,故更明显,其病理改变为结膜实质的玻璃样变性和弹力纤维增生,病变为静止性,不影响视力,无须治疗。
第七节   结膜干燥症
      (xerosis of conjunctiva)
  结膜干燥症主要由于结膜组织本身的病变而引起的结膜干燥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泪腺和结膜杯状细胞分泌的泪液使结膜经常保持湿润,一旦上述的滋润机能遭到破坏,即出现结膜干燥症。
  根据结膜病变的性质,该症可分为上皮性,实质性和斯耶格兰氏综合征三种类型。
  一、上皮性结膜干燥症(epithelial xerosis)
  病因:上皮性结膜干燥症是由维生素A缺乏所致,多见于痢疾及热性疾患消耗维生素A较多的婴幼儿。也可因维生素A摄取不足(成年人每日最低摄取量为3000国际单位),如不合理的人工喂养及偏食或胃肠道吸收功能不良所引起。
  临床表现:两眼结膜失去光泽,弹性减退,眼球运动时出现结膜皱襞,与睑裂相应的球结膜部位近角膜缘处可见一三角形白色泡沫样斑块,称为Bitot氏斑,颞侧多见。同时出现夜盲症状,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角膜软化症。
  治疗:全身给以大量维生素A、B、C,吃含有维生素多的肝、胡罗卜、牛奶等食物。局部滴抗生素眼药水以防感染并湿润眼球。
  二、实质性结膜干燥症(parenchymatous xerosis)
  病因:1. 结膜广泛性的酸、碱腐蚀伤及烧伤形成了大量癜痕。
        2.因沙眼、结膜天疱疮、白喉杆菌性结膜炎导致的付泪腺、杯状细胞萎缩、泪腺开口闭锁,结膜得不到泪腺的湿润而干燥。
        3.长期睑外翻或睑闭合不全,结膜暴露所致,称之为暴露性结膜干燥症。
  临床表现:患者有干燥感、眼痛、结膜失去光泽,球结膜形成皱襞,角膜干燥甚至上皮角化,视力减退,重者可以失明。
  治疗:对症处理,局部点人工泪液或0.5%甲基纤维素溶液以减轻症状。可行腮腺管移植术,但术后吃饭时流泪过多也很痛苦。对睑闭合不全者应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行部分睑缘缝合术以保护角膜。
  三、斯耶格兰氏(Sjogren)综合征
  临床上常见有干燥性结膜角膜炎,口腔干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三种症状,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详见第十九章眼与全身病。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3-0023

粤ICP备09035398号

广州视景医疗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